以青春视角探析两岸融合:华大学子为提升台青获得感建言献策
近日,华侨大学一支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完成了一项以“在陆台湾青年获得感”为主题的社会调研。该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福建泉州、厦门等地,系统探究在大陆学习、就业、生活的台湾青年的真实感受与发展需求,并从五个维度提出获得感提升路径,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来自青年视角的实践智慧。
实地走访+深度对话,捕捉台青真实声音
2025年暑期,该团队带领台湾成员走访了泉州、厦门两地的11处文化地标,包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市台胞艺术研究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团队不仅加深了对闽台文化同源性的理解,也搭建起与在陆台青面对面交流的桥梁。

图1 团队成员在泉州博物馆合照

图2 在闽台缘博物馆前合照

图3 在海丝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合影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并对19位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涵盖在陆就业创业者、在读学生以及政府涉台事务官员三类群体。访谈内容聚焦台青在生活、政策、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实际体验与心理感受,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其“获得感”现状。

图4 团队与台创基地项目负责人现场交流

图5 团队与台创基地负责人现场交流
构建五维评估体系,发现获得感结构特征
基于社会融入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团队构建了涵盖“经济生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政治领域、价值尊严”五个维度的获得感评估体系。通过SPSSAU等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在陆台青总体获得感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公共服务、社会关系和价值尊严方面评价积极;经济生活维度感知存在结构性差异,部分台青对政策了解不深但已实际受惠;学历、性别等个体特征对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
提出系统提升路径,助力台青融入大陆发展
基于调研发现,团队从五个维度系统提出获得感提升策略:经济层面,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完善梯度化资助机制;公共服务维度,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跨制度衔接与数字化整合;社会关系维度,打造文化寻脉、社区共治与职业社群等融合平台;政治领域维度,拓宽基层议事渠道,构建规范化参与机制;价值尊严维度,强化榜样引领、权益保障与平等发展机会。这些对策共同构成覆盖台青“全周期、全过程”的支持网络,为惠台政策的精准实施与两岸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框架。
实践成果丰硕,青春力量助推两岸心灵契合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形成了相应实践报告,还拍摄了宣传短视频,通过台青真实故事展现政策成效与发展机遇。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类调研,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走进大陆,并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华侨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两岸融合的土地,用数据书写政策优化的建议,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担当与智慧。